中华民国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个时代,荒诞与严肃,悲情与冷漠,壮烈与无耻,种种现状,可谓泥沙俱下,龙蛇并起。提到民国,就不得不提到民国鼎立这段历史了,民国鼎立以辛亥革命始,以清帝退位,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终。
武昌起义谁都没有料到,1911年10月13日《申报》在2、3、4、5版登了《武昌革命》、《专电》、《译电》、《留学生皆革命党耶》四篇文章报导辛亥革命的消息,第一篇《武昌革命》就说“余昨日方评武昌革命党之泄事失机,而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第二篇《专电》说“汉阳又失守,汉阳府逃失无踪”;第二天《申报》3版发表《译电》,说“武昌、汉阳、汉口均为革党占据……汉阳兵工厂及火药厂亦入革党之手”,革命形式确实一片大好。
但是形势很快急转直下,清政府接到武汉三镇光复消息后,急调北洋冯国璋部入鄂镇压革命军,但是冯国璋为了配合袁世凯向清政府讨价还价,一直执行袁世凯“慢慢走,等等看”的策略,《申报》10月27日3版刊登的《专电》一文有这样一条消息:
冯国璋已帅第二批陆军于初一日由京赴汉,冯此次所统之军系以第五镇及第二十镇之一协合成,袁世凯现正在召集旧部,故不能即行。(初四日北京电)注:初四日即1911年10月25日。
从此时起,革命就变成了以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争为辅的状态。革命党、清政府、北洋集团、立宪派、列强乃至会党、流氓等各色势力粉墨登台。
11月2日,北洋军攻下汉口后,袁世凯便一边与革命党人议和,一面敲诈清政府,以期夺得更大的权力。11月03日《申报》3版发表《专电》一文,其中有一条内容如下:
袁世凯电陈意见,谓官军宜暂缓进攻,速与革军磋商调和办法,以免战事延久,又谓如不得已,臣当亲往武昌面议。
11月27日,汉阳陷落。
当时,双方都已不想继续战争,革命党是因为连日激战,伤亡惨重,缺钱缺枪,加之汉口、汉阳已失,心有余而力不足。袁世凯也不想打,因为他要留着革命军与清政府讨价还价,如果革命军灭了,清政府就要拿他开刀了。其它势力如立宪派、列强等都不想再打下去,清政府虽然想打,但一没钱,二没兵,也打不起来。
12月初,双方停战,1911年12月01日《申报》2版发表《专电》,其中有两条内容如下:
⊙汉口领袖领事已正式承认武昌民军政府,幷承认其有外交之权力
⊙黎元洪都督今拟要求休战三日,以便电吿全国各省,探问意见,是否赞成续战,抑与清政府议和
12月18日起,南方军政府代表伍廷芳与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开始进行南北和谈。自此以后,双方进入了政治斗争的阶段,以谈判代替武装斗争。
《申报》对南北议和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发表了多篇报道、消息、专电。
1911年12月20日《申报》第五版《中国光复史》一文中记载:
西报纪第一日议和情形
▲大陆报云十月二十八日下午,中华民国议和总代表伍廷芳,与清议和使唐绍仪,各携参赞,在大马路议政厅密议媾和条件,历4小时之久。……记者由该会某参赞处探悉,伍君曾向唐君提出民国要求各款如下,一清廷应废,二代以共和政体……
但是双方在很多重大议题上分歧不断,最初是政治制度问题,后来是谁为领袖,最后是内阁人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剑拔弩张。
1911年12月23日《申报》5版《中国光复史》一文记载:
……因两方面所持民主君主注意立于绝对地位,虽经居间之外交团极力调和仍未解决。
1911年12月24日《申报》5版《中国光复史》一文记载:
袁世凯今仍竭力反对建设共和政体,主张君主立宪,将令唐绍怡在议和会中力主此议。
直到12月29日,孙中山在南京被选举为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1911年1月3日《申报》3版《中国光复史》一文记载:
大总统莅任誓词: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直到此时,袁世凯才下定决心逼迫满清退位,谋求更大的个人权利。1912年1月20日,南北双方达成优待清廷条件,南京政府答应只要袁世凯逼清廷退位,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1912年2月11日,袁世凯打电报给孙中山等,通告清帝退位。2月12日,清室以清帝的名义奉太后懿旨下诏宣布退位。
1912年2月13日《申报》2版《专电》发了这样一条短消息:
清廷逊位诏书今日(廿五)已下,诏内祗言辞去一切政权而不提出逊位二字。
同日第2版发表《今岁之新纪念》一文,评论说:
光阴忽忽,岁月已阑,记者与阅报诸君相见于笔墨间,今岁巳为至迟之一日矣,然综计此一岁之事实,辟夏商以来之创局。由专制而渐趋于共和,惊波骇浪,变故横生,惶惶乎。过渡时代之壮观,颇足以注射吾人的眼帘耳鼓间。
1912年2月21日《申报》2版刊出《清廷逊位诏》,如下:
其一,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内阁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下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自清廷发布退位诏书时起,民国可算真正鼎立,共和之精神深入人心,后虽有袁世凯称帝,但历史证明那不过是一场闹剧。
20世纪,大凡革命,必烽烟四起,血流成河。不论是绅士的英国人还是浪漫的法国人,更不要提强硬的俄国人。但是辛亥革命的主轴却不是战争,而是政治斗争。以谈判代替战争,虽是历史一大进步,但也埋下了后来军阀混战的隐患。
武昌起义爆发后,《申报》以翔实的文字、公正的立场记录了这场伟大的革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必不可少的一座宝库。读者如需知晓更多内容,请访问《申报》网络电子版,青苹果数据中心还将提供《申报》专题数据库定制。
版权所有:湖南省青苹果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我公司保留所有文章所有权利,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请联系我们。